磋商重启信号发出
5月初,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曾表示,希望与中国贸易官员会面,以检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实施情况。接着5月27日、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先后又同戴琪、美财政部长耶伦进行视频通话。一度静默的中美经贸交流再次启动,预示着中美经贸磋商即将重启。
在新一轮的磋商中,美国极有可能提出取消之前对华加征的关税以换取中国对美国商品更大的购买量,以此缓解其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形势。
重启背后另有原因
据统计,美国2021年1季度名义GDP是5.3678万亿美元,相比2020年名义GDP的5.26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然而,现实却比数据看起来更残酷。因为美国一季度3个月的CPI分别增长了1.4%、1.7%、2.6%,这也就意味着,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美国的GDP实际增长几乎为零。由于GDP增速慢,所以当CPI增速超过2%时就已进入通胀状态。再加上此前美联储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放水,导致美国4月份CPI增速飙升至4.2%,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涨幅,通胀情况迅速恶化。事实上,中美贸易战以来,尤其是疫情爆发后,美国的经济下滑严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中美贸易冲突已让美国丢掉了24.5万个工作岗位。
按照以往,面对如此高的CPI,美联储可能会做出加息的决定。但是,一旦进入持续加息周期,可能会直接带来美国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接着就极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债务危机。所以说,美国进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
然而,此时的中国却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2021年一季度GDP暴增18.3%,CPI也低至0.4%。仅仅是2021年一季度,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就达到了1.08万亿元,同比增长61.3%。其中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2.7%,对美进口增长57.9%。因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因疫情加速向中国集中,且其他国家的制造并不能有效替代中国制造,中国商品对于美国来说是刚需。与此同时,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又在持续升值,这又进一步推高了中国输美商品的价格。
至此,可以说此轮贸易战暂以美方失败告一段落。在窘境之下,美国自然希望寻求与中国谈判。
对华增加谈判筹码
可以预料到,在新一轮贸易磋商中,为达目的,美方会从各个方面增加谈判筹码。
首先,为了挤掉欧洲占据中国市场,美国很有可能会继续“煽风点火”,挑拨欧盟暂停通过《中欧投资协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欧贸易额达25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937亿元),同比增长42%;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额达16.9亿美元,增长70.8%,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额达19.5亿美元,增长12.4%。在疫情形势下,中欧贸易持续增长、双向投资也稳中有升,可见,《中欧投资协定》给双方都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然而在5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冻结”审议《中欧投资协定》的议案。如果不能恢复通过对华投资协定,可能会让美国企业趁虚而入,比欧洲企业更快地占据中国市场。
同样,美国也在不断地给澳大利亚“挖坑”,达到挑拨中澳贸易关系的目的。此前,出于澳大利亚的一系列不友好行为和频繁挑衅,中国不得不选择了无限期暂停中澳经济对话。结果就是,美国代替澳大利亚大摇大摆地挤入中国市场。
此外,前不久拜登政府要求美国情报部门在90天内对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给出最终调查结果。可以想见,如果新一轮双边磋商结果不如美方所愿,美国将继续利用自己的舆论霸权再次掀起反华逆流。
关税取消国内造势
事实上,美方也明白,迫使中国以更高价格更多购买美国商品,从而缓解国内经济危机的企图恐怕无法得逞。购买商品短期内无法抑制通胀和持续走高的CPI,更别说,中国有自己的节奏和思量,并不会轻易买账。所以,只有取消加征关税才是根本之策。近日,美国国内利用舆论频频造势,宣称美国在对华加征关税措施的实施中并未获得实质好处。
据美媒报道,许多美国制造企业认为,进口关税是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些制造商表示,关税正导致公司的竞争力下降。目前,在国内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美国买家为一些钢铁产品支付的价格比欧洲买家高出40%。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针对美国的贸易战也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指出,美国企业正承担着中美贸易战的全部打击,目前中美两国间一半以上的进出口商品受到加征的关税的影响。而美国进口商承担了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中90%以上的额外费用。穆迪在分析中认为,美国企业为中国商品支付高出原价约18.5%的费用,而中国出口商仅少赚了1.5%。这是因为很难找到被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的替代品。而由于中国很容易实现供应商多元化,对于受中国关税影响的美国商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农产品),美国自然不能是一个垄断者。从中国的报复性关税中,主要是美国供应商遭受到了重大损失。